湘西自治州龙山县概况

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,处于湘、鄂、渝三省(市)交界之地,属全省最偏远的县(市)之一;地处武陵山区腹地,总面积3131平方公里。
龙山县以土家族、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1%;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,土家族织锦技艺、土家族摆手舞等6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。任弼时、贺龙、关向应、王震、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,并在我县茨岩塘镇建立了湘鄂川黔省委、省政府和省军区,有革命旧址13处,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龙山县有里耶-乌龙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湘西世界地质公园洛塔园区、“南方空中草原”八面山、湘西四大古镇之一的里耶古城、“佛教圣地”太平山、惹巴拉等知名旅游资源。龙山是秦简文化的核心区、土家文化的发祥地和红色文化的富集区,拥有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“中国土家族摆手舞之乡”“中国土家织锦之乡”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”等40余个国字号品牌。
龙山县煤炭、紫砂陶、石英砂、大理石、页岩气等矿产储量巨大;森林覆盖率达71.2%,是湖南省首个林业碳汇工程试点县。
历史沿革:
龙山建县于清雍正七年(1729年),因是“辰旗”之地,辰属龙,吉祥的象征,加之境内峰峦起伏,故名龙山县。
唐虞夏商周时代为荆州地域,春秋战国时为楚地,秦汉至唐先后属黔中、武陵、沅陵等郡州,五代、宋、元、明至清初属土司统治。1729午(清雍正七年)置龙山县,属永顺府。
民国时期先偶第四行政督察区,后属第八行政督察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属湘西行署永顺专员公署,后属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,龙山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,近代以来,龙山人民先后参加过白莲教起义、太平天国运动、武昌起义、护法讨袁运动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,这里是贺龙、任弼时、关向应、王震、萧克、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,当时的湘鄂川黔省委、省政府就设立在兴隆街乡、茨岩塘镇。当年,跟随贺龙参加红军闹革命的龙山儿女有9600多人,现有在册烈士2400人。
风土人情:
土家艺术
龙山土家艺术主要有音乐、舞蹈、小品、工艺等,其中音乐包括土家族打溜子、土家族咚咚喹、土家族梯玛歌、土家织锦情歌等,舞蹈包括土家族摆手舞、土家族毛古斯等,其代表作有土家族摆手锣鼓《毕兹卡的祝福》、土家族毛古斯《猎归》、土家织锦情歌《叭台叭台卡普它》、土家族打溜子《锦鸡出山》、土家咚咚喹《山寨的早晨》、土家族梯玛歌《踩瓦泥》、土家族民间吹打乐《毕兹卡的节日》等。
土家插花
插花是土家族古老的婚庆习俗,以新郎外祖父、舅舅、姑父为主的长辈比其他客人先一天赶到,当夜要举行盛大的插花仪式,面对神龛,新郎头缠纱巾,按照辈份的大小,长辈们依次为新郎披红绸插红花,同时高声送上自己的祝福。
建房习俗
土家族人建房时,首先要选好屋场。一般喜欢背山面水,坐南朝北,地势较高的地方。而且场地讲究后山厚实,左右不虚,若有不足之处,栽以竹木填补,或配厢房、猪牛栏、碓磨房等。若是屋对面是白岩山,则植树造林,把白岩掩盖起来。土家族人的住宅,多为木房;其结构习俗以正屋、偏屋、木楼、朝门四部分组成。
茅古斯
“茅古斯”是土家族语的译音,意即穿草衣的古人。它以近似戏曲写意、虚拟、假定等技术手法,表演土家祖先渔猎、农耕、生活等内容,既有舞蹈的雏形,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,两者杂糅交织,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蹈。“茅古斯”是土家族摆手活动中进行的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活动。其形式为:演员十多人至二三十人不等,一人饰老“茅古斯”,他代表土家族祖先,其余为小“茅古斯”,代表子孙后代,他们赤身裸体的肌肤上扎着茅草。表演时,他们全身上下不停地抖动,让所穿的草衣发出声响,行走用醉步进退,左右跳摆,摇头抖肩。“茅古斯”一般每夜表演一场,内容多反映生产生活情况,诸如“扫堂”、“祭祀请神”、“打猎”、“挖土”、“钓鱼”等。
地方特产:
龙山县的地方特产有土家织锦、土家背篓、紫砂陶器、比耳脐橙、苗市腊肉、葛粉产品等。
- 上一篇: 张家界特色美食:包谷酸
- 下一篇: 湘西旅游景点:龙山县乌龙山大峡谷
- 24小时热门